如果中医诊断和方剂学学的好,中医内科,不到一周就可以学完。那门最难是针对学中医或是晋升考试,二、重视实践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整个中医诊断学中都贯穿着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不掌握以上理论,便做不到辨证求因。
1、如何学好中医诊断学?
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整个中医诊断学中都贯穿着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不掌握以上理论,便做不到辨证求因。入门以后,还必须研习中医临床各科,以提高识病识证的能力,二、重视实践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光看书是看不出能力的,所以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说法,
王叔和著有《脉经》,该书是古代一部诊断学专著,这里的王叔和,即指《脉经》。诊断学中讲舌红、舌淡,不看不可能体会得到;讲脉弦、脉滑,不触摸,不体验,就辨不准确,所以不但要精读书本,还要跟随有经验的医生临证诊病,把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叫:“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实践帮助理论的理解贯通,理论帮助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实事求是,细致周详四诊过程要仔细认真,不放过丝毫异常;不要先入为主,凭自己的经验,病人的主诉或原有的诊断,四诊偏废。这样,往往会错失重要、关键的诊断材料而导致诊断不准确,不及时,甚至误诊,在学习诊断学的时候,若养成这种粗枝大叶的习惯,日后必后患无穷。四、良好的思维能力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正确的诊断有赖于对诊断学掌握得全面与否,有赖于渊博的医学知识,有赖于良好的科学思维的能力,
2、中医学专业中的几门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哪门最难?
那门最难是针对学中医或是晋升考试?要是讲学中医入门,中基中药中内较难。因为没有按触过中医名词述语要求记憶理解,特别是要用中医名词述语把自已理解意思表达出来较难,写成书面语言更难,要是讲晋升考证,门门都有难点,要看出题者的知识面,水平,出题方式变換和灵活性。从整体上讲内科相对难度大,题出得好可以把中基,诊断,药物方剂,内经,伤寒,金匮,各家学说都垮入其内。
3、自学中医的人,是先看古代经典,还是先看《中国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这种教科书?
建议不要读现代教科书《中医基础理论》,保证后悔,汉医的基础绝对不是“中基”那些基础。建议先玩历法,比如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掌握六十甲子的内容,尤其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种种关系,若不明白十干化合五与六冲化气的原理,必然不明白阴阳,很难入门,若已掌握上面这些历法基础,直接读《伤寒杂病论》并对照《内经》。
这时必须选定一本注释版《伤寒杂病论》,历代注释伤寒非常多…各有所长,但如果符合历法的三阴三阳,建议读陈修圆《浅注伤寒论》还有唐容川补注陈修圆的伤寒。刚才说了,历代注释伤寒各有所长,但陈修圆的注释是建立在历法的框架上,接近宇宙模式,是真解法,注意分辨天阴阳与地阴阳的区别,天阴阳是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之类;地阴阳是六冲气化,比如初之气之类,否则读不懂陈修圆的注释。
自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想继续深入,那就开始静心证得“生命”的东西,比如为什么会有生命?为什么生命会“生老病死?”,为什九窍的动物是胎生,并且都有五官四肢与十指趾?为什么八窍的动物大部分是蛋生?为什么植物的头首向地下,人的头首向天?为什么科学分析所有动植物的DNA相似度那么接近…这些内经全有答案。必须参禅才能明白,参禅不是叫你学佛,而是处在一种无思无为的状态下才能感而遂通,只有在恬静虚无的状态下,才能彻底明白经络与节气的关系,
4、本人大三,学习中医内科学,感觉内容特别多特别杂,不知道该怎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