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就是用楚地的方言写成的,《诗经》也都是有方言色彩的民歌,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中国的方言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能够讲一口地道的方言的人,很少了,没有丰富的方言,就没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人都是有家乡情结,看新闻丶看电视,总是家乡附近的。
1、对于高中语文老师,上课讲话都用方言,我该持什么态度?
中国的方言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能够讲一口地道的方言的人,很少了,方言应该不应该保留,我认为,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应该保留。没有丰富的方言,就没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没有地方文化,就没有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楚辞》就是用楚地的方言写成的,《诗经》也都是有方言色彩的民歌,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你的语文老师上课讲方言,只要你们听得懂,就任他去吧;如果是我,我要为这位老师喝彩。
2、为什么汉中各个地区的人讲话时用的方言会有不同?
汉中北横秦岭,南卧巴山,是南北过渡地带,因此这就决定了汉中“风气兼南北、言语夹秦蜀”的文化特点。汉中九县二区,从语音语调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南郑北部、汉台、勉县、略阳,宁强、城固、西乡七县大部分地区人的语音语调近似,为汉中本土方言,2、南郑南部丘陵山区、留坝,佛坪、镇巴等地,其语音语调与四川近似,被称为“巴山语音”。
3、洋县人讲话无疑是最特殊的,与汉中各地语音差别最明显,发音近似关中话,但又比关中话显得柔软婉转,被称为类关中语,以上仅是大概划分,实际上同一地区的人,其语音也不尽相同。如居住在汉中城南关、东关、铺镇的人说话有很多的二声,带有川味儿;而住在城西和城北的人说话多为一声,汉中话为什么会呈现出上述的复杂多样呢?一些专家研究史料发现:明清以来,汉中大的移民有两次。
第一次由于元末战乱,导致汉中当时甚为荒凉,于明朝成化年间官方安置大量“荆襄流民”,而这些“流民”主要来自流窜于湖北安徽一代,另外还有河南、山东等地的“流民,第二次大的移民发生在清朝嘉庆、道光年前后共近100年的时间里,稍晚于“湖广填四川”(发生在康熙道乾隆年间),因此学界认为这也是“湖广填四川”的继续。
这一次也是由于明末的战乱导致汉中人口锐减,湖北湖南等地人口密集,于是自发地举家举族向汉水中上游迁移,这一举动先为官方禁止后来又由官方组织,而此时的四川由于多年的“湖广填四川”人口迅速膨胀,于是一些人又开始向四川周边地区迁移,南向贵州、云南,北向陕西。于是这次移民主要来自湖北中部的江汉平原、鄂东南地区、湖南中北部地区,还有大量四川人,
而之后,四川人(川北)仍然陆陆续续地汉中迁移,直到清末民初。“荆襄流民”来之较早,多选择居住在沿河平川适于耕种的地区,较之后来的“湖广移民”称之为“老民”,后来的“湖广移民”来时,“老民”为主,自己为客,多向区丘陵迁移。开山垦荒居住,移民迁移不仅仅是人,他们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本土风俗语言、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等等。
各个地方的人又要生活在一起,又必须得进行交流,所以,正是由于这两次大移民带来的文化的先后叠加、碰撞、融合,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地多样丰富的汉中地方文化,而洋县人的语言,大概要追溯至唐朝。在唐中后期以来,每当关中大乱之时,关中的皇室及富豪便由洋县(古傥骆道)入蜀,有部分人定居在洋县.如今,洋县许多大姓皆是当年由关中迁来.故洋县受关中语言文化影响最深,
3、家里讲多种方言,对宝宝说话会有影响吗?
我个人觉得小孩从小在一种多语言环境下成长,总得来说利大于弊。语言发展婴幼儿时期是最好的,这个时期是以后的各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我家小孩从小生活在3种语言环境下,2种家乡话和普通话,现在上幼儿园,基本上只说普通话,但家乡话他都能听得懂,但也有的小孩在多语言环境下可能会使孩子的语言表达受到影响,我家小孩班上有个小朋友就是,刚开始接触,我基本听不懂他说的话,都靠猜,原本以为他说的是方言,但他妈妈说不是,家里人没有和他孩子说的一样语言的,可能是多种方言混淆了孩子的语言导致的。